<ul id="g6myw"></ul>
  • <strike id="g6myw"></strike>
    <ul id="g6myw"><sup id="g6myw"></sup></ul>
  • <strike id="g6myw"></strike>
    <del id="g6myw"><dfn id="g6myw"></dfn></del>
      全國
      電話:0535-6730782
    • 微信公眾平臺
    • 個人求職客服
    • 企業招聘客服
    •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職場熱點 >盤點各國工薪階層收入

      盤點各國工薪階層收入

      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時間:2012-10-18
      核心提示:中國的小時工價即使上漲三倍,還是不及墨西哥。有多少企業界人士覺得工資上漲三倍后仍然能夠存活呢?
         最近,美國媒體發表文章稱美國成了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著名的建筑機械公司Caterpillar在和加拿大分廠工會的談判中,居然要求把工薪減去一半。
       
        工會抱怨:這等無理要求,甚至構不成討價還價的起點。Caterpillar則指出:這里不行就只好把工廠遷到其他國家。
       
        不過,此次Caterpillar拿出來的候選地不是中國或墨西哥,而是隔著一條邊界、近在咫尺的美國伊利諾斯州。那里的工價還不及加拿大的一半。
       
        這并非一個孤立現象,而代表著一個趨勢。這一趨勢,使我們重新檢視長期以來形成的定見:美國的制造業正在死亡,企業不外包就沒有生存的可能。
       
        事實上,最近美國的制造業有回遷的潛流。對此,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自然不能不加注意。
       
        制造業回流,其實在這次經濟“大衰退”前就見端倪。當時油價猛漲,一些公司,特別是生產運輸成本較高的大件產品的公司,干脆把海外工廠遷回。
       
        在美國本土設廠不僅節省了運費,而且離產品的銷售地近,對市場反應靈敏,大大減少了后勤環節中的拖延、斷供,多少彌補了工價過高的劣勢。
       
        如果沒有這次經濟危機,油價肯定會更高,這一制造業回流趨勢估計也會愈演愈烈。后來雖然經濟危機把油價打下來了,但美元價值不停下跌,美國的勞工隨著失業率的增高越來越能夠接受低薪。
       
        甚至像聯合汽車工會(The United Auto Workers)等等勢力很大的工會組織,在減薪談判的中立場都日益靈活。
       
        房價的下跌也抑制甚至降低了生活費用,確實使低薪變得可以承受。這樣,美國的工薪在國際市場上就越來越有競爭力了。
       
        當然,工薪只是勞動力成本的一個因素。技術的進步,生產組織的改善,都大大提高了每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使企業可以通過精簡用工量在高薪水平上降低勞動力成本。
       
        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2011年美國制造業的單位產值中所含的勞動力成本比十年前降低了13%。
       
        與此同時,德國增加了2.3%,加拿大增加了18%,韓國增加了15%。這當然受各國貨幣價值之起伏的影響。
       
        不過,這一來一去,僅美加之間在勞動力成本上的消長幅度就高達30%以上。比起歐洲和東亞來,則美國又有一個優勢,即地價很便宜。
       
        像汽車、機械制造這樣占地大的產業,在美國更容易降低成本。所以,不僅美國制造業回流,歐洲和日韓等許多制造業公司,也紛紛到美國來設廠。
       
        美國勞工部2011年底公布了2010年各國工價的數據,我們不妨列成下表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國人每小時的工價,比起西歐發達國家來普遍要低;比日本稍高,但基本在同一水平線上。
       
        《華爾街日報》引用勞工部的數據:在2000-2010年間,以美元價值顯示,美國的小時工薪上漲39%,加拿大則為9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4個成員國平均上漲率為74%,大趨勢顯然對美國制造業有利。
       
        當然,2009-2010年這一年的趨勢比較模糊:西歐幾個大國,如德、法、英、西班牙、意大利等,小時工價都在下跌,美國則緩升。
       
        但日本、新加坡、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瑞典等工業化國家的工價上漲幅度倍于甚至數倍于美國。阿根廷、巴西、菲律賓、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的工價上漲幅度更大。
       
        也許我們可以說,如果美元下跌勢頭止住,歐元貶值,那么至少在發達國家中的工價比較中,美國工價相對下跌的趨勢可能會觸底。
       
        不過,從這個表格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工價未必是制造業興衰的決定性因素。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社會越富裕,工價就越高。不應該把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的工價簡單比較。
       
        考慮到這個因素,筆者將各國的人均GDP和其小時工價進行比較,并用人均GDP除以小時工價,算出各國工人平均干多少小時才能創造出人均GDP來。小時越多,相對工價越貴。
       
        同時,列出各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作為參考,看看絕對工價和相對工價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的關系。
       
        結果發現,按照美國的平均工價,一個勞工一年要干1386個小時即能掙出美國的人均GDP來。如果按一天八小時算,這就是173個工作日多。
       
        相比之下,德國勞工只需要工作1018個小時,也就是127個多工作日。德國的人均GDP遠低于美國,小時工價則比美國人高了9個美元多。
       
        但是,在最近幾十年,恰恰是德國保持著其制造業的優勢。日本的制造業,也保持著相當的競爭力,沒有出現象美國那樣的慘淡景象。但日本的工價,大致和美國在一個水平上。
       
        這里最為令人震驚的,還是發達國家和中國印度工價的比較。美國勞工部在公布中印數據時特別說明,兩國的統計非常不合國際標準,只能作為參考。
       
        特別是印度,80%的勞工在非正式的部門(家庭作坊)工作;統計中的工價,則是組織化的正式企業的數據。而這20%的正式企業支付的工薪,比80%在非正式部門中勞工的工價高得多。
       
        另外,中國最近的數據來自2008年。到2011年肯定有大幅度上漲。印度2007年的小時工價(1.17美元)比中國同年(1.06美元)還高一些,但沒有2008年的數據。
       
        這些粗糙的統計數據,很難衡量各國之間(比如中印之間)細微的差別。但對于中印與發達國家如此之大的距離,則還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即使考慮到中國小時工價在最近三年有大幅上漲,估計在2011年也不過是美國的二十分之一。我們即使把中國的平均小時工價大幅度提高,中國人仍必須工作3000多個小時,400多天,才能掙出人均中國的GDP來。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工薪低也是正常的。但是,菲律賓的人均GDP不及中國的一半,每小時工薪卻高于中國。這又如何用經濟發展水平還解釋呢?從人均GDP與平均小時工薪比來看,中國勞工從經濟成長中分享的份額實在太少。
       
        如果單純討論經濟規律的話,也許還可以用“劉易斯拐點”來解釋:當城鄉二元化的結構沒有打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給工業部門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勞動力供應時,工價基本就是維持勞動力生存的最低成本。
       
        等到城鄉二元經濟被統一為一體,農村剩余勞動力銳減,城鄉勞動生產率大致相當時,工薪水平就取決于邊際勞動生產力了。
       
        問題是,如今中國大約一半人口在城市,“民工荒”已有多年,年輕勞動力的供應開始下降。在如此之低的工薪水平上,企業一提漲薪、人民幣升值就風聲鶴唳,似有存亡之危。
       
        中國的小時工價即使上漲三倍,還是不及墨西哥。有多少企業界人士覺得工資上漲三倍后仍然能夠存活呢?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到哪里去尋找在“劉易斯拐點”之后決定工薪水平的邊際勞動生產力?看看發達國家,特別是德國和日本,其制造業從來沒有因為中國的崛起而土崩瓦解,而是集中于高端消費品以及精密儀器車床等生產用品。
       
        韓國制造業崛起,也靠著在汽車、高檔電器等產品上的突破。這些產品利潤邊際大,對工人的素質要求高,也能夠把利潤大量回饋給勞動者。勞動者接受大量的回饋,才有資源自我發展,比如對子女的教育投資等等。
       
        看看人均GDP與平均每小時工價的比,日本、韓國都在1400多,和發達國家大致持平,國民的教育素質已經超過了美國。
       
        可惜,在高端制造業領域,中國的企業幾乎毫無表現。民工二代的教育長期被偏廢。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費用日益提高,哪怕是維持勞動力的最低生活成本也不得不跟著上升。只有在高端產品領域的突破,才能帶來足夠的回報以滿足工薪的上漲。
       
        事實上,在發達國家,“美國制造”雖然一度式微,“德國制造”、“日本制造”、“韓國制造”則都沒有被“中國制造”所打垮。各國不過是在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
       
        目前邊際勞動生產力低的產業,能外包給中國的已經都外包給中國了。現在這些產業的利潤邊際難以應付中國工薪上漲的壓力,而越南、印度這些低薪國家也開始來搶飯碗。
       
        同時,“美國制造”開始收復失地,壓縮了“中國制造”升級發展的空間。更不用說,中國經濟給普通勞工的回饋很低,使一般老百姓缺乏相應的消費能力,少數富人渴求的是海外高檔貨。
       
        這些因素都抑制了內需。倚仗國內市場培養強大的制造業未免一相情愿。凡此種種,都對未來一二十年的“中國制造”提出了嚴峻挑戰。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客服服務熱線
      0535-6730782
      微信公眾號
      手機瀏覽

      ©2008-2022 煙臺富美特信息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7462號-3

      魯公網安備 37060202000179號

      用微信掃一掃

      99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免费|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精品多毛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91久久精品电影|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思思99re6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1717国产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 久9热视频这里只精品18|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 日韩 中文字幕 制服 |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 日韩午夜福利无码专区a|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九九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 国产精品合集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麻豆果冻传媒2021精品传媒一区下载| 国产综合成人色产三级高清在线精品发布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