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績效這個詞就知道“績效主義”,有一篇文章非常出名(《績效主義毀了索尼》,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朗著,編者注),不知道蘇寧易購里面還賣不賣索尼的東西,為什么索尼賣不下去了呢?因為績效害了他。我看到了關于索尼公司的這篇文章,但我也聽到相反的聲音——其實績效還是很重要的。
我想告訴大家,績效很重要,只是績效主義不那么重要。硅谷很有意思,大多數企業有兩個特點,一個就是創始人沒有大學畢業,成功企業都是半路出來;第二對績效不那么重視,不要KPI,給你一個關鍵指標,別人做得好不好跟你沒有關系。所以KPI經常被拋棄,但他們依然績效很好,那么怎么做到的呢?不用KPI怎么完成績效呢?
沒有測量就沒有管理,績效之所以能夠出現是因為有測量,而且有一句更經典的話:你無法得到你的東西,除非你去測量你所要管理的內容。
大數據時代,經驗不是優勢是障礙
管理需要進行測量,我們看社會發展過程中,到底怎么測量才是合理的?以前是農業經濟時代,地主最有錢,因為他有土地。后來我們進入工業時代,地下的礦產很重要,比拼的是機器和能源,F在是知識經濟,知識如果不進入人的大腦,不會發生作用,所以大腦最重要。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之前,測量是以效率體現,KPI和所有的一切測量,都是圍繞著效率出發,都是為了提升效率而存在,今天你會發現,效率不存在,對大腦無法用效率衡量,創意無法去衡量。
微軟是一個很不錯的公司,我很尊重它,兩年前他們的CEO下臺了,下臺之后他們做了一個決定,把他們的績效管理系統也廢除。為什么廢除呢?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軟被后面的公司趕超了,目前市值也在下降。微軟原來是強調KPI的,我們知道KPI是要看結果的,作為一個創新型的公司,你的創新,如果做十件事成功一件事是可以的,如果做五件事成功一件事,那成功率就上升了,我做兩件事成功一件,就成功50%。對于一個創新公司,拿傳統方式去考量是不對的。
我們知道,這兩個時代不同,導致我們的思維管理模式不一樣,工業化時代,我們認為效率最重要,用產品驅動,所以有研發中心來研發產品,再推向市場,這是那個時代告訴我們的理論。今天全部顛覆了,我們今天談效能,要做對的事情,不是產品驅動而是用戶驅動,讓用戶定義你的需要、定義你的未來,我們是去中心化,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變化是沒有中心。
全世界移動互聯網中國做的是很棒的,尤其在電商這塊,在美國很少發現電商,因為美國找不到快遞員,我去美國定居,最痛苦的是怎么把席夢思拿回家,那個轎車放不進去,這是真事。中國人多,這就不是問題。法國很厲害,全球GDP排名前五名,一個國家人口很有限(只有6000多萬),所以中國做得是非常強的。我們要感謝喬布斯,他重新定義了這個世界,人們把2007年iphone手機面世的那一天定義為移動互聯網的元年,那時候人們也會懷疑,人們為什么拿著手機到處跑?現在拿著手機很正常,如果早上上班沒有拿手機很不安,這就是這個時代,iphone體現了極簡主義——這是它的原理。
我們用網絡結構定義人才,上午講到一個做法,一個朋友搜一個朋友,二維世界里面可以搜到一百萬人,這是什么概念,這個世界是極為豐富的模式。今天去打車,滴滴給你錢,我們在原來時代積累的經驗到今天完全沒用了,反而是制造一種障礙,無法顛覆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在這個時代,年輕是最大的資本,沒有經驗是最大的經驗。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拿數據來說話
談到測量,一種是低價值測量。我們的培訓出勤率多少?我們項目的短期成本多少?我們安全檢查中的違規數量多少?我們招聘人員的數量與成本多少?一種是高價值測量,我們談的不是培訓出勤率,而是培訓帶來的效果,我們不是要看短期成本,要看長期回報在哪里,我們不是看招聘人員的數量和成本,而是看進來了多少優秀人才,有多少會留在這里,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做財務盤點,重點是成本收入比、人員成本、人均利潤、流失率、貢獻率、人員替換成本等。我們的人力資源管理在績效方面,其實也符合這樣的規律。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經常提到一個觀點: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價值,你的責任是如何幫助發現他的價值,把資源變成資本。我們知道資源是要充分利用、挖掘的,資本可以帶來回報。所以這里有一句話很重要: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拿數據來說話!我們把人從資源轉化為資本就是一個量化的過程,資源可以量化,資本的回報率、投入產出比可以量化。
大數據時代要掌握的三個能力
我舉一個小例子來說明測量,在人類發現高端儀器之前,你能不能去測算地球周長?故事說的是,在埃及南部,有一個井,井很深,每年只有一天井底能見到陽光,那天太陽照著井的正上方。同時,那天埃及亞歷山大港口城市的建筑都會有陰影,可以想象一個球,太陽在這邊,那邊的城市建筑有陰影,建筑物和陰影有一個扇形夾角,我知道扇形弧長,能不能知道周長的長度?這樣就算出來了,準確到跟我們今天拿最高端科技儀器算出來的數據,誤差在3%以內,可以看出,很難做到的事通過小的方法就能夠測量。
我們再問一個測量問題:風馬牛之間有多少關系?關系在哪里?有位同行告訴我,風吹草低見牛羊。我說的是牛馬不是牛羊。只要你愿意,這個世界都是會找到關聯,例如:它們都是漢字,筆劃都很少。
我想告訴大家,在這個時代測量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要掌握三個能力:首先是思維變革,其次是管理變革,最后形成我們的商業變革。這是大數據時代對我們的要求,績效管理給我們提出,人不再有短板,短板思維被拋棄了,你現在要用長板思維,思維發生變革了,所以就不一樣了。今天的制度應該思考,怎么讓99%的好人做更多的好事,不再使用“二八原則”,認為中小客戶都很重要,這就是“屌絲經濟”。
兩個要點:把數據變成信息,忘了你的經驗
什么叫大數據時代?有一天你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一個小時不到,電影院給你發消息:你座位旁邊的號被一個女孩買走了,數據顯示是單身,年齡跟你相近,如果你覺得需要,可以付費把她的信息給你,這就是大數據時代。
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不確定的時代,信息價值、風險到底如何量化呢?有一本書講,有三個蘋果改變了我們的世界,首先是伊甸園的蘋果,第二個蘋果是牛頓家院子里的蘋果;第三個蘋果是喬布斯的蘋果,很有意思。人類發展這么長時間,發明是重要的,一個是火,火雖然是自然界的,但是人類進化到現代人,靠的就是火,有了火才有熟的食物,食物對人的大腦發育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個重要發明是輪子,工業經濟的一切都跟輪子有關系,電、能源、各種汽車,所有的動力都跟輪子有關系,這是人類第二個偉大發明;第三個重大發明是貨幣,這個問題很復雜,不展開談。這三個蘋果為什么那么有意思呢?背后代表的是很重要的人類基因,我們叫做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我們才會吃那個蘋果,因為好奇心,才會思考蘋果為什么掉在地上。我對這個東西好奇,不代表你也對它好奇,我們的共同點是都有巨大的好奇心理。
人的好奇心是無法抹去的,我們的測量也是一樣,因為有不確定性的存在,怎么才能做到更好的測量呢?科技會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F在美國已經推向市場的一個汽車,這個汽車跟我們一般的汽車不一樣,它沒有方向盤,因為它不需要司機,汽車上面有很多傳感器,它能感知到前面的車在哪里,如果很近就慢一點,如果這個汽車推行,社會將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旦推行司機就失業了,司機失業了駕校就要關門了。西方有預言,到2030年,我們有很多崗位會消失,這就是互聯網時代。我們最初是電腦和電腦關聯,后來是人和人關聯,再后來是人和電腦關聯。這就是未來很美好的時代,將有效消除許多人為干預的事情。
管理從原來模糊的方式,發展到用量化方式來管理,我們通過大數據能夠精確測量出很多不可想象的東西。人力資源工作怎么來測量?告訴你,你只是站在人力資源角度測量,永遠找不到答案,你站在老板的角度,那就可以測量。大數據本身就是消除你的不確定性,體現你的信息價值,這就是大數據時代我們要去做的事情。我們要把經驗管理去掉,積累的所有經驗,在今天不是你的優勢,相反那是你的障礙,所以要學會如何從經驗管理進化到數據管理。
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績效管理,只有績效主義顯然不夠,但是對績效依然要保持重視。大數據時代,很多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把數據變成信息,幫助我們決策,消除不確定性、風險度,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點。第二點是忘掉你的經驗,經驗已經不重要,把你的經驗認為是一種累贅,你的思維不改變,這個世界你看不懂。其實學習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每周看一本書的話,你也要保證一個月看一本書,因為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