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中小型企業擔任人力資源經理,下屬4名員工,分別負責招聘、薪酬、行政和前臺。由于我也是剛剛擔任經理,因此習慣帶著大家一起干活,很多工作并沒有分的那么細致。例如培訓、企業文化活動等工作都是誰有空誰做,另外像招聘工作較重的時候,其他3人也會幫忙尋找簡歷進行面試,但是有時候會出現責任劃分不清的情況。所以想請教一下,部門習慣了抱團做事,管理者如何做好分工與協作呢?
案例分析:
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經理,剛剛履新,初為領導,一腔熱血。下屬4人,分工負責招聘、薪酬、行政和前臺。經理習慣了帶著大家一起干活,很多工作分工不夠細致,導致一些諸如培訓、企業文化等工作職責不清。
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經理,剛剛履新,初為領導,一腔熱血。下屬4人,分工負責招聘、薪酬、行政和前臺。經理習慣了帶著大家一起干活,很多工作分工不夠細致,導致一些諸如培訓、企業文化等工作職責不清。
案例訴求:部門習慣抱團做事,人力資源經理如何做好分工與協作?
開篇語:從抱團做事到分工協作,我們要知道什么?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家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質地”,關鍵要素有這么幾個:中小企業,人事行政不分家,總人數5人,人資經理是新手,分工不細致,職責劃分不清,工作方式是經理帶著大家“抱團做事”。
從這些指標看,這家企業在發展階段上尚處于“資本積累階段”向“市場競爭階段過渡”的中間期。
處于這個階段的企業主要的管理特征包括:戰略是定位戰略,企業的產品定位、營銷定位要清晰,讓客戶對企業有更高的識別度;文化是口號文化,有基本的使命、愿景、價值觀的表述,口號上墻,文化活動增多;組織結構開始建立和完善,部門劃分更加清晰和細化,部門職責、崗位職責得到重視;在管理制度上開始注重體系化、系統化,從“人治”走向“法治”,各項規章制度開始健全和完善。
處于這個階段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基本上處于前文《HR的變遷、挑戰和出路》所講的“人力資源管理形成階段”,應該說發展水平還比較初級,無論是企業老板還是人力資源經理都還沒有摸到人力資源管理的“門道”,基本上以事務性的工作為主,以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為根本導向,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的發育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空間都還比較大。
那么,對于這樣一個人力資源部門,要想進行精細化管理,從抱團做事到分工協作,我們要知道什么呢?
我覺得,至少有三點,是要搞搞清楚的。
第一點,處于這個階段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要做什么?
第二點,處于這個階段的企業,貫穿人力資源管理的主線是什么?
第三點,如何通過分工和協作,把人力資源管理的主線和業務貫通起來?
下面,逐一來談一下我對這三個問題的看法。
1.處于這個階段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要做什么?
結合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相應的管理特征,我覺得,處于從“資本積累階段”向“市場競爭階段”過渡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要發揮好以下幾項功能,以滿足日常經營管理的需要。
(1)招聘方面:建立招聘流程和招聘渠道,幫助企業招到需要的人才,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2)培訓方面:做好員工入職培訓,做好外部培訓的全流程管理,組織推動內部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
(3)薪酬方面: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和薪酬發放標準,做好薪酬成本分析,參與業務部門的激勵性薪酬設計。
(4)績效方面:完善績效管理制度,組織好部門和員工層面的績效考核工作,做好績效考核效果分析。
(5)員工關系方面:做好員工的勞動合同管理,有效控制用工風險,從滿意度的角度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2. 處于這個階段的企業,貫穿人力資源管理的主線是什么?
處于這個階段的企業,業務發展迅速,相應地,對人員的數量、勝任力水平以及管理機制的建設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力資源部門一方面要滿足業務發展的日常需求,同時要不斷建制度、建流程、建標準,致力于人力資源管理的精細化。
因此,我認為,處于這個階段的企業,貫穿人力資源管理的主線就是“精細化”。
(1)何為“精細化”?
關于“精細化”,我是這樣理解的:
所謂“精”,就是要有精髓,有主干,有中心思想,有行動策略。
所謂“細”,就是要有制度,有流程,有標準,有方法,有步驟,有工具。
所謂“化”,就是自我改善和調整能力。
對于人力資源管理來說,精細化中的“精”就是要做到有人力資源規劃,對于企業戰略中涉及的重點目標要有適應性的人力資源規劃,分解下來要有招聘策略、培訓策略、績效策略、薪酬激勵策略、職業發展策略等。
精細化中的“細”,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項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包括招聘制度、培訓制度、績效制度、薪酬制度、職業發展制度等,在這些制度里面,要涵蓋具體的操作流程、具體的操作標準、所使用的工具表單等。
精細化中的化,就是要每項制度流程里面,都要規定相應的更新完善機制,實現制度培訓企業戰略的動態更新和調整機制。
(2)精細化要體現在職業化行為中
精細化更體現在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職業化行為中,包括:他們是否具備精細化的思維,是否具備組織研討相關制度標準的控制能力,是否能夠贏得業務部門的心,使他們愿意向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求助,是否能營造一種精細化的工作氛圍等。
(3)精細化要避免文牘化
精細化要追求實用化,避免文牘化。
很多企業在追求精細化的道路上,走偏了,比如很多企業都比較熱衷于引進能力素質模型,在咨詢公司的幫助下,做出了所有崗位的能力素質模型。
能力素質項細到多達幾百項,細是細了,可是做完之后才發現,執行的成本太高,光對這些能力項進行評估就需要各級管理者什么都不做,花上半個月的時間,這樣的成本哪個企業都花不起,于是,花了大量時間做出來的東西成為一對廢紙。這樣的精細化是不值得提倡的。
(4)人力資源管理精細化與企業戰略之間的關系
首先,人力資源管理精細化有利于培養員工的戰略性思維,這一點可以從績效與戰略的結合做到,當績效考核與戰略目標緊密結合的時候,越是精細化,越能及時發現偏差,及時糾偏,并能促使員工不斷思考戰略與自己本職工作的關系,培養員工的戰略思維,提高員工工作的價值感。
其次,人力資源精細化有利于培養戰略性人才,精細化的人力資源可以幫助員工梳理自己能力素質性,找到與戰略的匹配,進而發揮優勢,為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高素質的人才支撐,即便企業內沒有,也可以從外部引進。
3.如何通過分工和協作,把人力資源管理的主線和業務貫通起來?
基于前述分析,我們知道了處于這個階段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日常業務,也了解了人力資源管理應深耕細作的方向,下面我們結合案例的企業談談如何進行分工和協作,以達到把人力資源管理的主線和業務貫通起來的目標。
案例中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人力資源部門,實際上是一個人力資源和行政事務一起辦公的綜合部門。
因此,我們再進行分工的時候要把這兩塊業務結合起來說。
一般情況下,績效和薪酬結合得很緊密,而且這兩塊業務的專業性也比較強,這兩塊業務可以劃為一個崗位,員工關系和招聘的關聯性也比較強,可以劃為一個崗位。
這樣的話,在人力資源業務中,還有一塊是培訓,我們暫且放在一邊。
對于行政事務,一般是前臺文員工作和行政后勤管理工作,這兩塊比較清晰。這其中還有一塊企業文化沒有人負責,也暫且放在一邊。
如此下來,我們就有了6大塊的分工:(1)績效薪酬;(2)員工關系和招聘;(3)培訓;(4)企業文化;(5)行政后勤;(6)前臺。
根據這些業務的劃分,我們可以把案例中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崗位設置以下5個崗位:(1)人力資源部經理;(2)績效薪酬主管;(3)人事招聘主管;(4)行政專員;(5)前臺文員
具體分工如下:
人力資源部經理:全面負責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具體負責推動人力資源各模塊精細化管理工作,負責對各模塊的制度、流程、標準等提出要求,提供支持,與部門人員共同完善相關模塊的制度、流程和標準,同時負責部門層面績效考核工作的組織推動,負責外部培訓機構的聯絡和組織實施,負責部門主管以上人員招聘的組織實施,負責關鍵人員的勞動爭議調解,負責對外關系的協調處理,牽頭組織提煉公司的文化理念,組織編制企業文化手冊。
績效薪酬主管:配合人力資源部經理做好薪酬績效制度的制定和修訂,做好員工績效考核的推動,負責薪酬管理的具體事項以及薪酬成本分析,做好薪酬數據調查等,同時負責推動內部培訓計劃制定及組織實施工作。
人事招聘主管:配合人力資源部經理做好員工關系和招聘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訂,負責招聘計劃的編制,各級人員招聘前期組織工作,做好員工試用期管理工作,做好員工的離職管理工作,做好員工的勞動關系管理工作。
行政專員:負責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訂,負責公司的行政事務和后勤事務管理,協助人力資源經理做好對外聯絡,配合人力資源部經理編制公司的企業文化手冊,負責公司企業文化活動的組織安排等。
前臺文員:負責前臺接待、文員工作,配合人事招聘主管做好員工面試工作以及勞動合同管理工作等。
結束語:部門內部的分工協作既是明確責權的過程,也是致力于業務精細化的過程。
因此,我們要把責任的劃分和業務的精細化很好地結合起來。通過這個過程,一方面,解決了責任分工的問題,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解決了貢獻的問題,讓承擔責任的人真正把分工的內的業務做深做透,做精做細,讓人力資源業務為組織績效的提升做出貢獻。
相信,這樣的做法,也一定會更大程度地激發崗位員工的積極性,在明確目標標準的前提下,大家齊心協力,共同致力于人力資源功能的發育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