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求賢若渴進校園直招
招聘會上,一些用工比較集中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需求量比較大,他們已經嘗試到高校直接招聘,并且給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以縮短培養期。
一家機械類企業就參加了省內多家高校的校園招聘會,與10多名應屆畢業生簽訂了協議,并且這些學生已經到企業實習和見習。這家企業的招聘負責人介紹,由于企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對畢業生的需求每年都在增加,單單參加人才市場的招聘會已經很難滿足需求,所以今年他們選擇到高校直接招聘,現在看來效果很好。
記者也采訪了一些應屆畢業生,他們也表示,能到學校來招聘的企業,各方面條件都更加適合于畢業生。雖然這樣的招聘會是意向居多,但只要找到了合適的單位,學校也可以給他們開具證明,讓他們在單位開始實習。此舉既增加了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可以縮短單位對新人的培養期。
大學生“海投”簡歷碰運氣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大學生們參加招聘會時,存在著沒有定位、盲目“海投”的情形,畢業生也因此在希望與失望之間起落。
招聘會上,記者見到了手拿厚厚一打簡歷的小周。她說,剛畢業的7月份和8月份,她已經開始在網上投簡歷了。她選擇了幾家大的招聘網站,兩天之內就“海投”了近百份簡歷。在小周所投簡歷的省內外企業里,什么類型的都有。記者請小周列舉幾家企業,回憶了半天,她只說出其中的不到10家。
“據說每投10份簡歷,才會有一個面試機會,只有多投,才有機會。”小周坦言,在海投的時候,并沒有多看公司的信息,覺得符合了大原則,就先投著看,等到打電話通知她面試了,她再去看了解企業,以此決定要不要去。
來參加招聘會的劉宇也是“海投”一族。他說,找工作難,找份好工作更難,找份專業對口的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在參加招聘會前,我們大都不知道招聘會上能看到什么樣的企業和崗位,雖然時常幾乎沒有看到有吸引力的崗位,但畢業時間越長心里就越發慌,所以每次參加招聘會怎么也得投個五六份簡歷,至于能去哪個單位面試,就靠運氣了。
掌握求職技巧
采訪中,記者分別以各種身份咨詢了不少用工企業,同時和一些招聘負責人一起總結了一些對大學生找工作有幫助的小技巧。
“攢足”工作經驗。雖然一些企業明確表示希望招聘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但是鑒于目前的市場狀況,企業也會有所放寬。所以畢業生要在自我介紹中,著重在工作經歷、實習經歷,還包括一些學生在寒暑假期間當家教的經歷和兼職的經歷等方面。
“海投”簡歷不可取。大學系統學習了4年,大學生不妨將主要求職方向面向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多和專業相關的企業聯系,以體現出自己的“專業性”和“專一性”。
簡捷的簡歷。一家教育機構的招聘人員告訴記者,他參加過不少招聘會,收到不少簡歷,但讓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幾張表述清晰、文字簡捷的簡歷。他建議畢業生,在簡歷上,只要將最重要的個人信息表示出來,同時可針對所應聘的職位,對相關的實習和工作經歷加以簡要介紹即可,面面俱到的簡歷很難給面試人員留下印象。
舉止得體。采訪中,很多招聘單位都表示,大學生應聘著裝應簡潔、得體,這樣才顯得更為專業,能給招聘單位留下好印象。在與招聘人員溝通時,要不卑不亢。